卡斯特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参透大道玄机这部古籍说尽了宇宙的玄妙,勘 [复制链接]

1#

导语

从遥远的上古时期到神秘的先秦时代,再到如今的现代社会。其实一直都有一个字,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的脉络那就是“道”。

可与此同时,这个字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谜团。让无数古代前贤苦苦追寻一生,最终却找不到那一个直通本源的答案。

人们不但参不透它的本来面目,甚至找不到能够直接与之接触的方式。它仿佛不存在于世界之中,可是又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那么既然这样,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所谓的道呢?或者说大道的真相,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部源自于先秦时代的古籍,出自于道家的正统传人之手。书中的内容,不仅为人们揭示了大道存在于世间的根本形态,更是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分析了有关于大道的本质。

将人们对于道的认知,升华到了一个极为完善的层次。那么接下来,我们便通过一段故事,来解析其中所蕴藏的真谛。

大道之源

春秋末年,在八百里秦川的终南山峰之上,一位中年男子,站在夜空下,眺望着远处静谧的群山。

在他深邃的眼眸中,似乎蕴藏着山河大地的变幻,倒映着宇宙星空的运转。

“天地何所归,大道何所源……”

随着一声自言自语地轻叹,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10年之前的那一个秋天,当时他还是函谷关的关令,负责审查来往的行人。

然而那一天,他却在人群中看见了一位极其不同寻常的老人。

对方骑着一头青牛,虽然并不张扬,但却能够给人一种极其深邃与浩瀚的感觉,仿佛就像一座高山仰止,又如同无穷的巨海深渊。

当时他向老者请教了许多问题,但老者却始终笑而不答,只是用手中的拐杖,在地上写下了一个道字。

他看着那一个道字思索良久,却依然觉得有些迷茫,于是便问老者什么是道?可老者给他的回答却非常简单:

“道不可言,亦不可思!”

看着老者故作高深的样子,他顿时觉得更加迷茫,便试探着问道:

“前辈是觉得自己说不明白,还是认为在下愚钝,难以理解呢。”

老者闻言,微微叹了口气说: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用意念来思考。因为它们都是有形有象之体,望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

可唯独大道,无相无形,不见踪迹。不是我不想跟你说,而是道根本就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

甚至没有办法用你所认知的一切来定义。

所以古人常言,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听了这句话之后,他又不甘心地继续问:

“既然大道不可见,不可言,不可思,那您又是如何知道它的存在的呢?”

老者看了看他,又回头看了看天边升起的云霞,而后缓缓吐出4个字:

“追根溯源。”

说到这里,老者的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

“所谓追根溯源,便是逆向追溯一切事物的源头,探寻一切事物的根本。

就譬如眼前的这一棵草,最开始只是一粒草籽,而这一粒草籽又诞生于另外一株母体之上。

可是再往前追溯呢,世界上的第一株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不只是这一棵草,包括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山川、河流、城池、飞鸟、走兽,乃至包括你自己。都应该尝试着去追溯一下最初的源头在何处。”

听到老者这么一问,他思索了片刻回答说:

“当是由天地自然化生,天地生成万物,万物繁衍生息,方可延绵不绝。”

但老者接着又问:

“天地又从何而来呢?”

听到这里他终于沉默了,这个问题他也曾经想过,但终究没能有个答案。见此情形,老者重新用拐杖指了指地上的那一个道字,告诉他说:

“万事万物皆有各自的源头,也有共同的源头。万物的源头为天地,而天地的源头,就是大道。

道为万物之母,为天地之始。犹如玄牝之门,其妙无穷。

正因为它生出了天地万物,所以在这天地万物之中,没有任何一种形象能够形容它,也没有任何一种概念能够描述它。

这就像是海水之中诞生了各种各样的鱼类,但却没有任何一条鱼儿,能够知道大海的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听见老者将大道,说得如此玄妙而又宏大,他又忍不住问道:

“那如此说来,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只有人们所站的层次足够高远,眼界足够开阔,格局足够宏大,就能够得见大道的全貌呢。”

听闻此言,老者又摇了摇头说:

“看来你还是没有明白其中的意思,用大海和鱼只是一个比喻。

你站在人的视角看鱼和海,自然会觉得简单,但若假设你就是海中的一条鱼,甚至是比鱼更加微小的生物,你觉得你还能够知道大海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或者我也可以给你换一个比喻,对于如何烧制陶器,你应该知道吧?

大道就好比用来烧制陶器的泥土,工匠可以把最原始的泥土,烧成各种形状的器具。虽然他们的本质都是泥土,但却没有任何一件器具,可以让你看到泥土最原始的样子。

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也是一样,虽然都是由大道化生而成,但却没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够让你看到大道最本源的样子。”

听到这里他有些恍然大悟,随即便说道:

“既然大道与万物是这样的关系,那么是否也就意味着,宇宙内的所有事物,其实都是大到的一部分呢。

或者说世间的一切,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呢。那按照这个道理,大道不就在你我身边,甚至就在你我之中吗?”

老者听闻此言,顿时满意地点了点头告诉他说:

“你能够说出这一番话,说明你已经初步触摸到了大道的真谛。

世人为了求道,穷尽各种手段,游历天下,博览群书,恨不得将整个世界看个透彻。这就好比有人想要了解水的本质,于是便从井水看到河水,又从河水看到大海。

可是他们却忘了,自己的眼泪鼻涕唾液,其实都包含着水分。人体内的水,和江河湖海中的水,从本质上来讲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们本就身在大道之中,身为大道之一,又何必到处去追寻呢?”

不过说到这里,老者的话风突然一转,用一种颇为深沉的语气说道:

“如今你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可以说是掌握了大道最基本的维度,这个维度我将之称为道源,所谓道源,便是大道之本源。

而在这个本源的维度之上,其实还存在这两个更为复杂的维度,分别是天地之道和圣人之道。”

天地之道

对于天地之道,老者起初只用了一句话来阐述,那便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随后在他的追问之下,老者才终于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老者告诉他道:

所谓道生一也是天地之间的元气,古时候人们将其称为混沌,而混沌之中又包含着阴阳二气。

随着阴阳二气的属性不断显现,元气也逐渐从混沌的状态开始自我分化。元气的自我分化,便是天地万物形成的契机。阴阳二气按照不同的形式组合排列,便形成了万物各自的形体。”

听完老者的这一番介绍,他的心中忽然划过一丝灵感,于是便紧接着说道:

“既然天地万物的本质都与元气和阴阳二气有关。

那么古人的望气之术,是否也就源自于此呢?”

老者闻言点了点头说:

“阴阳二气不过是一个统称,元气为一,阴阳为二,二又生三,之后才有万物。

你可知这3又代表着什么?”

见他没有作声,老者便接着说: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冲,便是相互冲撞,相互融合,其核心在于一个变字。

这就像两块石头碰撞会产生火光,两股气流相遇会形成风暴,雌性和雄性结合会诞生一个新的生命。

阴阳二气,按照不同的形式相互融合,自然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产生不一样的属性。

而这些属性大体可以分为五种,便是五行学术当中的金木水火土,其中极阳者为火,极阴者为水。

少阳者为木,少阴者为金,阴阳相济者为中庸之土。凡此五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

上古先民所著的河图洛书,便是以此为根基,而你方才所说的望气之术,也正是根据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观测万物各自的属性。

其中火为赤色,水为玄黑,木为苍青,金为白耀,土为中黄。

而在这5种气色当中,又蕴含着各种细微的变化,或者相互交织或者相互叠加,最终演变出无穷之色,形成大千世界。

此即为天地之道,无论是日月星辰,亦或是山河大地,还是自然众生,终究不过是元气之化,与阴阳之变。”

听完这一番言论之后,他忍不住感到一阵深深的震撼。他没想到老者居然能够穷通宇宙变化之理,为他阐述阴阳自然之妙。

但是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想要知道,当一个人能够把大道领悟到如此地步,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与老者之间的对话,便转入了大道的第三个纬度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

说起圣人之道,老者似乎也来了兴趣,不过却并没有直接告诉他其中的内涵,反而还问了他一个问题,那就是世人应该如何去悟道?

听到这里他不假思索的回答说:

“当然应该是观察那些得道之人的行为,效仿他们的事迹。”

谁料老者听完这句话之后,却突然收起了笑容,反倒还摇头叹气道:

“倘若普通人悟道,要观圣人之言行,那一开始的圣人又是怎么来的呢?

圣人的行为,不过是他的身体,在世间留下的痕迹。圣人的事迹,也不过是别人用自己的语言,做出的种种描述。

你若执着于这些,那么无异于用绳索去捆绑一个人的影子,用渔网去打捞水中的月亮,注定会是一无所获。”

听到这一番话,他的心里顿时又像蒙上了一层迷雾,于是忍不住问道:

“那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得道呢?”

此时老者微微一笑,又反问道:

“你为什么非要得道呢?是为了建功立业,还是为了参透天机?

亦或是想要像传说中那样得道飞升?听到老者的反问,他也随即陷入了深深的疑惑。自己一心想要追求大道,获得真谛,可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然而就在此时,老者又继续说道:

“虽然每个人的慧根都有所不同,但只要细心体会大道的奥妙,必然都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生出一些智慧。

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最大的障碍和困扰。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得到智慧,肯定就会用来施展。

而一旦施展智慧,就必然要在世俗中建功立业,或者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可是这样一来,他所走的方向,也就从真正的大道中偏离了出来,转而走向术的层次。

直到听完这一番话,他才终于意识到,老者所说的圣人之道到底意味着什么?”

于是连忙回应:

“多谢前辈指点,悟道一途,当以根基为重。人们感悟出的一切智慧,都只是通往下一步的根基,而不能作为在世俗中有所建树的倚仗。

圣人的言行举止,只是内在充盈之后的自然流露,并不存在某种刻意的引导或者塑造。后人不应该执着于前人的言行举止,前人也不应该为后人留下固有的形式或者典范。

对大道深入了解到一定的层次,自然就会拥有相应的感悟,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见他能够豁然顿悟,老者也随即恢复了淡然的神色。

此时恰好一阵风吹过,卷起一层尘沙,地上的那一个道字,也随之消散在两人的眼前。”

只留下老者的一声余韵在空中回荡:

“道者,可悟而不可得,故圣人悟道,终无所得。随着这声余音散尽,他的思绪也从当年拉回到了现实。”

立身于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也终于体会到了这句话中所蕴含的真谛。于是他立刻转身回到身后的茅屋,将这一份感悟记录了下来。

最终汇集成了一本《文始真经》,后来此书在流传的过程当中,也被人们称作为《关尹子》。

而这位于深夜悟道的中年男子,便是老子一脉的正统传人“尹喜”。

当年与他在函谷关城下论道的老者,也正是道家的始祖“老聃”。

结尾

我们方才所讲的这些内容,大多都源自于关尹子这部书中的思想与内涵。其实它的核心,就是在向人们阐述关于大道的三个维度。

其中第一个维度是大到的本源真相,虽然无形无相,不可思,不可见,但他终究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了一番形容与描绘,让人们在最大程度上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接下来的第二个维度,便是天地万物生成的真相。而这个阶段,也正是由原始之道向圣人之道的过渡。

让人们了解大道在天地之间的演化过程,然后才能引出真正的悟道之法。所以最后的圣人之道,其实就是在告诉世人应该如何去悟道。

他强调世间万物都源自于道,而所谓悟道,就是从自己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当中,逆向追溯大道的本质。

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其实都没必要去过度的重视和执着。就如同人生一样,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放置在生命当中。

或者说人这一生,就是在不断的体验,不断的感悟,从而逐渐接近道的本源。

至于在体验的过程中会留下怎样的痕迹,其实都在随着感悟的加深而不断变化,一切看似人为,实则完全出乎于自然。因为人的意识,本来就是从大道中所延伸出来的感知。

只不过普通人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感知当中,而悟道者,却能够客观的去看待一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