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神话到笑话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 [复制链接]

1#
北京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有一款武器曾因强大的纸面性能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眼球。

这款武器在宣传中号称威力强大,难以防御,一发就能摧毁一辆坦克,因而也被很多网友们称为“坦克杀手”。

可在实际的战场使用中,“坦克杀手”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打出了数千发导弹后却战果寥寥,甚至连可信的命中记录都没有几个,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今天我就来讲一讲被吹破了牛皮的“神器”——FGM-“标枪”反坦克导弹。

手持标枪反坦克导弹的士兵

“标枪”便携式反坦克导弹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洛马公司和雷神公司应美国陆*要求,于年6月开始研制新一代单兵便携式全天候中型反坦克导弹。在研制成功后,新型反坦克导弹被定名为“标枪”反坦克武器系统,随后于年正式装备美*,编号FGM-。

“标枪”导弹的主要技术参数

完整的“标枪”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由发射器和一次性发射筒构成。

全系统重23.3公斤,发射筒重15.9公斤,导弹重12.1公斤,全弹长毫米,最大弹径毫米,动力系统为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米/秒,有效射程米,最大射程米。

战斗部采用串联式聚能破甲,全重8.4公斤,最大破甲深度毫米,导引模式为全自动红外成像被动制导,具有昼夜作战和发射后不管能力,有效命中率94%。

攻击方式上具有两种模式,打击坦克等重装甲目标时采用俯冲攻顶模式,打击轻装甲、碉堡、建筑物等工事时采用直射模式。

“标枪”导弹的主要特点作为美*第四代便携式反坦克武器系统,“标枪”导弹确实做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式发展。

其一,从打击方式上看,“标枪”导弹利用新的打击手段,确保了杀伤效果

面对现代坦克厚重的正面装甲,“标枪”导弹不再采用硬碰硬的模式,而是利用坦克顶部装甲薄弱的缺点以俯冲攻顶方式发起攻击,再加上大威力战斗部,保证了命中即摧毁的效果。

这种攻击模式直接扣住了坦克的“命门,由于顶部装甲需要进出乘员无法加厚,因而防御顶部攻击的难度极大,至今都没有太多的解决办法。

俄罗斯为防御标枪导弹给坦克加装了一个顶部格栅

其二,从制导原理上看,“标枪”导弹真正具备了发射后不管的能力。

在“标枪”出现之前,反坦克导弹均使用半自动制导模式。这类模式需要发射手时刻瞄准目标以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因而在导弹发射后人员不能立刻撤离,很容易遭到炮火反击。

“标枪”导弹则不同,该系统采用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技术。

发射前利用目标与周边环境的红外温差不同实施锁定,发射后具有图像制导能力的导弹会将目标从已锁定的背景中识别出来,自动展开攻击,不需要射手进行控制。

因此,在“标枪”导弹发射后,发射人员可以立即进行转移、隐蔽,战场生存能力大大提升。

“标枪”导弹的效果

在面世之后,“标枪”反坦克导弹一直有着“坦克杀手”的称号。

根据美*的使用反馈,“标枪”导弹有着良好的杀伤效果。不仅能有效杀伤装甲车辆,还可以对遮蔽物与掩体内的目标实施打击,命中率达到90%以上,可以称得上是百发百中。

在年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常利用“标枪”导弹打击火力点,成功摧毁了很多重机枪和无后座力炮发射阵地。

在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也成功使用“标枪”导弹并对伊拉克的装甲目标实施了打击。

鉴于在美*手中的优良表现,“标枪”导弹引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竞相采购,成为国际*火市场上的宠儿,风靡十余年之久。

被打破的神话

不过,牛皮吹大了总有被打破的一天,被神话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也终于露出了原型。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自俄罗斯展开*事行动后,美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将库存三分之一总数约枚“标枪”反坦克导弹提供给乌克兰*队。

可战果呢?截至目前统计,俄*损失的装甲单位大部分都是由乌克兰炮兵摧毁,剩下的小部分才是反坦克武器造成的。在这其中,表现最好的也非“标枪”导弹,而是乌克兰自产的“斯图格纳-P”反坦克导弹。

换句话说,在乌克兰战场上,枚“标枪”反坦克导弹对俄*造成的影响甚至不如一款半主动制导反坦克导弹。

到后来。战场上的俄*坦克甚至都不再加装防攻顶的格栅装甲,由此可见“标枪”反坦克导弹的能力到底如何。

为什么“标枪”导弹的战绩会出现真么大得反转呢?

这就得说说在“标枪”导弹纸面下隐藏的那些“秘密”了。

并不全能的“标枪”导弹

在很多网络宣传中,“标枪”导弹的使用都被描绘得非常简单,似乎是个人拿起来就能用,用了就能打中目标一样。

可根据美国陆*司令部发布的战地手册FM3-22.37《标枪-近距战斗导弹系统-中型》上显示,“标枪”反坦克导弹在操作和使用上也有着不小的局限。

繁琐的操作流程

很多人在网络宣传的影响下认为,“”标枪“”导弹只要在发射前30秒将电池激活启动热像仪,而后搜索并锁定目标就能力立即发射,旋即跑路即可。

可实际上,只有操作熟练的士兵才能达到以上要求。

据作战手册上显示,导弹的弹头和发射器热像仪必须提前制冷,否则无法提供制导。

红外导引头的冷却时间只能维持3-4分钟,超时后将失效,必须更换冷却剂。热像仪则由电池冷却,可维持3小时工作,但开机后冷却3-4分钟时间。

而根据流程,射手在弹头冷却前必须完成对目标的搜索和测距的工作,然后在冷却弹头的4分钟时间内,陆续完成调整,跟踪,锁定,发射的全部过程。

更关键的是一切流程必须由射手扛着22公斤重的发射系统来完成,使用难度可想而知。

按照以上流程,如果想在30秒内发射“标枪”导弹。根据美*训练的结果,发射手的训练至少要持续三个月以上,还要发射多枚实弹才能基本达到。

如果射手训练不足,很可能就会发生因跟踪时间过长导致冷却剂用光,结果攻击失败的问题。即便重新换冷却剂再次组织攻击,原有的目标也很可能已经超出射程范围,最终不得不放弃攻击。

坦克在进行快速机动时难以跟踪和锁定

实际上,根据战场上乌*士兵的反应,“标枪“反坦克导弹并不好用。

这些仅进行过简单培训的士兵,很难在30秒内发射导弹,更多的要么是胡乱发射一气,要么干脆耗尽电池/冷却剂后抛弃装备逃走,有的人甚至还要在使用前先从网络上搜索使用方法。

那么,”标枪“导弹在战场上的使用成功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受限的攻击范围

“标枪”导弹虽然号称可以打击掩体后的目标,但是受动力方式和弹道影响,攻击范围有较大的限制。

采用双推力火箭发动机的“标枪”导弹为保证射手安全,初始推力较低,导弹速度慢,飞行不受控。受此限制,“标枪”导弹基本没有近距发射能力,无法对近距离目标展开攻击。

根据美*手册,“标枪”导弹的最小射程75米,如果距离再近,打击效果反而不如火箭筒。

而且“标枪“导弹对于发射阵地也有较高的要求,尾焰区不能有人,也不能有墙,在屋内发射时危险性很高。

标枪导弹的尾焰伤害范围

在飞行弹道方面,“标枪”导弹的发射后必须要先爬升一段距离才能展开攻击(俯冲攻顶模式爬升米,直射模式爬上60米),在使用中更适合在地形平坦的地区使用。

如果在林地、山地、城市等地形中发射导弹,飞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干扰而失控坠落。

标枪导弹的直射攻击模式

另外,“标枪”导弹虽然号称最大射程米,但发射器的观测距离只有米,不能分辨米以外的目标,这就导致导弹的最大直射距离只有米左右。

相比其他反坦克导弹动辄四五千米的直射距离,过近的射程所带来的后果是发射小组一旦暴露,将会处在所有直射武器的攻击范围内,自身安全大打折扣。

标枪导弹俯冲攻顶弹道飞行图示

太过灵敏的制导模式

红外制导的原理就是利用温差导致的红外辐射不同从环境背景中识别出目标。

”标枪“导弹采用的红外成像制导模式的优点在于全程被动制导,灵敏度很高。

可这种工作原理也很受限制,如阴雨天和浓雾天气工作距离严重下降,目标和环境温度接近时热成像不可见;目标附近有高温物体时易被干扰等。

红外成像图

在实战中,“标枪”导弹也确实因为制导系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受热源干扰从打击炮塔变成攻击发动机。

前段时间,有位参与过乌克兰战事的俄*坦克兵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他所在的部队曾遭到过“标枪”导弹的攻击,但大多数中弹的坦克仅仅是被击中了动力系统,经过简单维修后就重新投入了战场,损失很小。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标枪”导弹的制导系统亟待改进。

其他的意外情况

除了以上的限制外,在乌克兰战场上“标枪”导弹还暴露出很多问题,最严重的当属维护问题。

目前,美国援助给乌克兰的“标枪”导弹均属于长期封存的库存品。这些库存品的存储时间至少在10年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20年没有进行过保养和维护。

虽说这些导弹都可以进行长期贮存,可与其配套的冷却剂与电池并未进行过修缮和更换,大多数都已泄露殆尽。

结果在提供给乌克兰*队使用时,本来能坚持3小时的电池只能用30分钟,能维持3分钟的冷却剂连30秒都坚持不住,最终只能抛弃装备撤退,而战果也就不言自明。

至此,扒下了“标枪”的画皮,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既然“标枪”反坦克导弹的问题这么多,那为什么又会在网络上喧嚣一时呢?

而又有谁在其中推波助澜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