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非典到新冠,时隔17年,84岁
TUhjnbcbe - 2024/3/14 9:07:0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疫情的爆发和蔓延,不仅夺去了上千条鲜活的生命,更让14亿国人陷入了焦虑和不安之中。

病*无情,但人有情,在疫情面前,国人表现出了举世无双的凝聚力,当所有人都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就爆发出了无穷大的力量。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国内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武汉也在4月8日凌晨解封,大家基本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涌现出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感动画面,其中一位84岁老人步履匆匆的身影,让人格外感动和心疼。

这位老人在疫情出现以后,一方面建议大家“不要去武汉”,一方面却在第一时间踏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向疫情一线逆行。

还是这位老人,经过与多位专家反复研究、会诊病例之后,第一时间站在镜头面前告诉公众:“新型冠状病*存在人传人的现象,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做好防护措施,尽量不要出门。”

为了抗击疫情,这位老人两个月没有好好休息,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工作、会诊、开会、商讨方案……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熬红了双眼,即便这样,他依旧舍不得休息,想要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每当看到这位老人的身影,大家都倍觉心安,每当听到这位老人的建议,大家都无条件地相信并执行,因为他“敢医敢言”,他是一位敢说真话的好医生。

这位备受大家尊敬的老人就是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

新型冠状病*疫情出现以后,钟南山院士再一次“高调”走进了大家的视线,他的努力让我们感动和敬佩,这样的“硬核”院士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他是时代的楷模,传递出的正能量值得所有人学习。

这篇文章,我们就走进钟南山院士的硬核成长之路。

01医学种子的萌芽

年10月20日,钟南医院,医院坐落于南京钟山(即紫金山)的南面,父母便按照出生地的位置取名为“南山”。父亲钟世藩是著名的儿科专家、国家一级教授,母亲廖月医院创始人之一。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钟南山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时候,他就常常看父亲给别人治病,父亲对待患者和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钟南山印象深刻。每当看到病人痊愈后父亲开心的样子,他都很受触动,从父亲身上体会到了当医生的开心、快乐、备受尊重,以及肩上的职责和使命。

真正让他对医学产生兴趣,并在心里萌生学医的种子,是从当父亲的小助手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科研经费也非常有限,为了做实验,父亲钟世藩自费买了几百只小白鼠,在自家屋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实验室。14岁的钟南山放学后,经常帮父亲喂小白鼠,父亲做实验的时候,他就担任小助手,了解了很多医学知识,也勾起了他对医学的极大好奇心。从那时起,医学的种子就在他心里萌芽。

小时候的钟南山成绩并不好,经常逃学,还留了两级,但是家人没有过多地责备他,每次成绩有进步的时候,母亲都会鼓励他,慢慢地他找到了学习的动力,从差生变成了优等生,并在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踏上了学医之路。

02人生的转折点

影响他一生的一句话年,钟南山35岁,当时父亲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

父亲问他:“南山,你今年多大了?”

“35了”

“35岁了,真可怕。”

“35岁了,真可怕!”简单的7个字,如同一块巨石,在他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花。起初,他并不理解父亲这句话的深意,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意识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父亲钟世藩和母亲廖月琴都是上世纪留美归来的医生,父亲医院毕业的时候29岁,当时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儿科医生,之后又出国留学,拿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医生。

在父亲眼里,35岁应该在领域内取得不错的成就,而钟南山还只是一位没有临床经验的内科医生,这个结果让他很不满意,于是就说了“35岁了,真可怕!”这句话。

父亲简单的一句话,让钟南山印象深刻,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工作的强烈追求,到了广州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虚心向别人请教,晚上熬夜学习专业知识,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学习、搞科研上,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在呼吸病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入行呼吸病学领域年,已经在北京医学院任教十年的钟南山,被调到广医院,担任内科住院医师。

之前,国内对呼吸疾病的研究并不重视,直到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要加强对慢支炎和肺心病防治”,我国的呼吸疾病研究才有了新的开始,从那时起,钟南山的命运就和呼吸疾病健康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当得知自己被分配从事慢性支气管炎相关工作的时候,钟南山心里是极不情愿的,因为对于内科医生而言,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这类呼吸疾病不是他们的强项,也没有相关的经验,这样的病例让他们束手无策。

在对慢支炎、慢阻肺有了深入了解,并进行了大量调研以后,钟南山发现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向,于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简陋的条件下,从仅有的几个团队成员起步,瞄准呼吸领域的临床和科研,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那时候,下班后没有地方去,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他们团队几个人就聚在办公室里,把桌子拼起来,用猪做动物实验,这样度过了好几年的时间,也打开了他们在呼吸病学领域研究的大门。

03留学归国

年,43岁的钟南山抓住了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学的机会,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系研修。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他们每个月只有6英镑的生活费,而剪一次头发就要12英镑,为了省钱,他们坐火车去英国,用了9天的时间才辗转到达,草纸、洗衣粉等所有物品都是从国内带过去的。

一想到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国家还送他们出国学习,钟南山与同伴们就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家都非常投入,想尽最大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回国后报效祖国。

初到英国,语言是他学习最大的障碍,为了提高英文水平,他经常用英语给父亲写信,每次父亲的回信都是厚厚的一沓,不仅指出了信中的语法错误、拼写错误,还在旁边做了详细的标注,除此以外,在学习上也给了钟南山很多鼓励和帮助。正是有了无数次这样的书信交流,钟南山的英语水平有了快速的提升。

现在的钟院士能接受全英文采访,可以用英语与国外专家进行无障碍交流,与留学期间和父亲的书信交流有很大的关系。

在英国研修的两年时间里,钟南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伦敦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他在哮喘领域的研究非常满意,想让他留在那里工作,但是被钟南山拒绝了。对于当时的钟南山来说,留在国外工作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因为他从来就没想过留在那里,哪怕当时国外各方面的条件比国内好了很多。

在一次采访中,钟院士用一段话解释了坚持回国的原因:

“国家在那么困难的时期,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你有什么道理学了以后不回来?就从个人报恩的角度出发也要回来,提高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

抱着感恩之心回国的钟南山,带领团队针对哮喘、慢阻肺、慢支炎等呼吸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攻克了众多科研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

04“非典”时期的“硬核”院士

很多90后、00后都对“非典”没有什么印象,但相信多数人都记住了一个名字——钟南山。

年冬天,全球第一例非典型性肺炎患者在广州被发现,紧接着在北京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病例,大家都不知道这个病是什么,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

当时,很多权威专家都认为是普通的衣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不具有广泛的传染性,疾病处在可控制的状态。但是,长期从事呼吸病学研究的钟南山却不这么认为,他凭借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并根据临床病例,判断这应该是一种很危险的新型传染病。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向媒体透露SARS是一种新型传染病,存在人传人的情况,随后防控工作全面升级,全国都进入了紧张的抗疫状态,及时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年2月8日,在发病最厉害、多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情况下,很多医生、护士都不敢近距离接触患者,钟院士感觉当时的气氛不对,他主动提出:“把最严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从那一刻开始,广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就成了广东省抗击非典最前沿的阵地和攻坚要地。

重病人被送到广医一院以后,钟院士团队给予了他们最周到的照顾和治疗,钟院士每天亲自查房、会诊,近距离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这也给患者们带来了极大的自信心。

所有的重症患者从开始的恐慌,到对医护人员足够信任,并积极配合治疗直至痊愈出院,心态上的转变,离不开钟院士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钟院士及团队医护人员给予他们的帮助,更不会忘记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的“神医”钟南山。

“非典”期间,这位67岁的老人几乎不分昼夜地待在病房里,与众多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从零开始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非典”时期的一个秘密被钟院士隐瞒了十几年,有一次,他连续工作了38个小时,身体极度疲惫,导致免疫力下降发烧了,当时他判断自己感染了肺炎,但是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回家治疗,每天在家打吊瓶,一个礼拜就痊愈了。

病愈后的钟院士顾不上休息,就立刻回到了抗疫一线,当时同事们没人知道他生病了,都以为他去出差了。直到年的一次采访,钟老才将这个秘密公之于众,时隔了16年,大家才知道钟院士在“非典”时期感染了肺炎。

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当初他不告诉别人自己得了肺炎?钟院士这样回答:

“当时的疫情比较严重,所有人都很恐慌,如果让大家知道钟南山得了肺炎,即便只是普通的肺炎,都会让公众愈加恐慌和焦虑,也会影响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所以我没有告诉任何人。而且我对自己的身体非常了解,我有信心让自己康复。“

正是因为钟院士在媒体面前顶着巨大的压力说了实话,才让“非典”疫情得到了及时的控制,把损失降到了最小;也正是有了他和医护人员的日夜奋战,才让很多人有了重生的机会;更是因为他的榜样力量,让所有人凝聚一心,共同战胜了病魔。

“非典”之后,全国人都记住了一位不怕权威、敢讲真话、有亲和力的科学家——钟南山。

05“新冠”疫情的“定海神针”

时隔17年,年年初,已经84岁高龄的钟院士再次逆行,毅然坐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第一时间奔赴疫情一线。看着钟院士步履匆匆的身影,所有人都倍感心安,因为大家都足够信任他,并称他为抗疫“定海神针”。

1月18日,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的一张照片,让所有人既感动又心疼,照片中他坐在高铁餐车里闭目休息,看起来非常疲惫。

耄耋之年的老人,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的,他不但始终坚守在在科研一线,还在新的疫情出现以后,第一时间赶赴一线,这种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让人敬佩。

18日当天,钟院士从深圳抢救完病人回到广州,下午在广东省卫健委开会时,接到了紧急通知,要求他立即赶往武汉。时间紧买不到飞机票,他就匆忙坐上了高铁,连夜赶往武汉,在餐车上坐定之后,他马上拿出了文件开始研究,即便忙碌了一天已经疲惫不堪,他还是舍不得休息,争分夺秒地研究病例。

19日,钟院士与李兰娟院士等众多专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疫情的最新情况。

20日,钟院士面对镜头向所有人宣布:“根据目前的资料,新型冠状病*肯定有人传人的现象,没有特殊情况,建议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随后,国家立即成立了武汉疫情防控小组,全国进入了联防联控阶段,1月23日武汉正式封城,全国仿佛都按下了暂停键,所有人听从钟院士的建议,取消了春节的一切活动,安心待在家里为抗疫尽一份力。

28日,钟院士接受媒体采访,一再提醒大家不要出门,做好防护工作,中途几度落泪,他含泪说到:“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城市!”

29日下午15点,由钟院士担任组长的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会诊专家组,对广东5例危重症患者进行了第一次远程会诊,整个过程持续了4个多小时;

1月30日早上6点,钟院士在广州会见有“病*猎手”之称的美国传染病学专家、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感染与免疫中心主任维尔特·伊恩·利普金教授,共同探讨新冠肺炎疫情;

与利普金教授交流结束后,钟院士又赶赴北京参加座谈会,飞机上的他仍在研究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

……

连续2个多月,钟院士每天都在进行着十几个小时超高强度的工作,研究病例、远程会诊、开研讨会、制定救治方案、接受媒体采访、参加新闻发布会……

在钟院士心里,病人始终排第一位,84岁的他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想要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尽最大的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即便早已熬红了双眼,还是舍不得多休息一会儿。

3月初,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并且已经找到有效治疗方案的时候,国外的疫情开始爆发,钟院士受邀出席了欧洲呼吸学会视频会议,无保留的向他们分享了我国抗击疫情的成果和经验。

钟院士说:“我们经历了最艰难的时期,现在已经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案,希望能对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治工作有所帮助,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3月12日,在广州医院,医院重症监护团队,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多位美国重症监护专家进行了视频连线,钟院士团队分享了快速检测新冠病*和防空社区聚集性病例的经验。

钟院士说:“对于新冠肺炎,预防还是关键,早发现早隔离才是最关键的,只有全球合作,才有可能较早控制疫情。”

3月27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再次与美国的专家进行了视频连线,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经验和诊疗情况进行了合作探讨。

虽然国内的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很多援鄂医疗队都圆满完成救治任务回到了家乡,大家的生活也基本回归正常,但对于钟院士而言,疫情防治工作还远没有结束。

清明节3天假期,钟院士一直在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工作。17年前的非典时期,67岁的钟南山院士牢牢坚守在这里,17年后的今天,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84岁的他依旧像一名钢铁战士一样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我们为有这样的好院士,感到骄傲和自豪。看着这位两鬓白发的84岁老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人类的医学事业不懈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努力?

06“敢医敢言”的好医生

年去山东的时候,钟南山及同事遇到了一个肾尿血的小孩,他们当时就认为是肾结核,也按照肾结核进行了治疗。回家之后,他将这件事情将给父亲听,父亲反问了他一句:“你怎么知道他是肾结核?”钟南山当时就无话可说了,因为很多病都有尿血的症状,不能仅凭这一个症状就判断一定是肾结核。

这件事情让钟院士终身难忘,他父亲说:“作为一名医生,讲话得有证据,要实事求是、讲实话,相信自己实践和看见的,而不是单纯靠听见的。”

钟院士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敢医敢言”四个字,这既是父亲对他的教导,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从实践出发,做事、说话有证据,敢讲真话。

钟院士说:“医学是一个实践的科学,实践的科学不能离开医学实践,所以我的很多想法、灵感,或者一些科研题目,都来源于临床实践,所以我要继续走这条路。”

年,钟院士在他83岁生日会上开玩笑说:“现在我感觉自己的身体还可以,‘耄耋’这两个字我不大承认,我还没老成这样吧?我希望新中国成立80周年的时候,我还能站在这里和大家聊天。”

在家人和同事眼里,钟院士对待工作非常严谨,也很热爱他的工作,现在每天依旧会工作十几个小时,之所有有这么大的动力,是因为他有追求、有理想。

钟院士说:“我从来都相信,当你一直有一个追求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非常好,始终有一个追求,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当然我自己有一个追求,就是我的研究,其中一个就是慢阻肺,我们必须要把慢阻肺的战略重点往前移,针对绝大多数早期的病人,解决他们的问题,不要让病情发展得比较重,结果这个方向找到了,我就豁然开朗,我现在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工作。”

当一个人有追求、有梦想的时候,他会集中精力,努力向着这个目标奋斗,也会有用不完的劲头,只有发自内心肯为了一件事付出努力,才会找到源源不断的动力。

07医学成就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炎)在国内的认知率是非常低的,很多医生、病人都不重视这种病。钟南山院士把这个没有多少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非典到新冠,时隔17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