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里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ldquo传播与中国rdquo译
TUhjnbcbe - 2021/1/8 14:26:00

11月23日下午,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媒介的力量”圆桌对话会暨“传播与中国”译丛——“媒介道说”系列新书发布会活动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小白楼3楼报告厅顺利举行。

从结绳记事到报纸、广播、电视,从莎草纸到社交媒体,媒介史同时也是人类史,人类文明的繁衍存续与媒介技术的演进息息相关、互相型构。如今,数字媒介不断生产新型社会景观,引发人类交往、知识的新变革。流行话语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性热词的繁荣涌现,都预示着媒介正在社会生活中凸显出愈发显著的力量。立足于理论与现实交织的双重语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紧密合作,推出了“传播与中国”译丛——“媒介道说”系列图书。这套译丛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年从英国著名学术出版机构PolityPress引进的一套前沿学术丛书,6本书分别阐释了6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本雅明、海德格尔、维利里奥、卡斯特、基特勒和齐泽克)对媒介的认识与思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主任*旦教授和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担任主编。从年2月到年11月的天里,这套书完成了从选题、策划、翻译、编校、出版、推广的全过程,并且首创“译者征集令”,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译者,并邀请专家评审、筛选,以严格的学术把关程序确保了译文质量。“媒介道说”丛书的三轮预售达到了近套的规模,在学术出版物类别中成绩卓著。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曾白凌社长发言

新书发布会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毓强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曾白凌社长表示,这套丛书的出版过程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严谨的学术把关,尤其体现在对译者的层层选拔上;二是合作型知识生产的尝试,使单纯的编辑出版流程转变为编者、译者、学者、读者相互学习、交流、参与的事件。

图为“媒介道说”译丛主编、中心主任*旦教授发言

“媒介道说”译丛主编、中心主任*旦教授认为,所谓“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都离不开媒介连接、转化、生成的力量。这套译丛一方面使我们更深切地看到媒介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相遇的媒介,并重新思考中国特色传播学研究的本土路径。

图为“媒介道说”译丛正式发布仪式

中国传媒出版社曾白凌社长、译丛主编*旦教授、孙玮教授共同揭起红绸,象征“传播与中国”译丛——“媒介道说”系列丛书正式发布。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单波教授主持本次“媒介的力量”圆桌对话会。《齐泽克论媒介》译者安婕、《海德格尔论媒介》译者吴江和《基特勒论媒介》译者张昱辰首先针对丛书内容及翻译体验发言,并这套丛书的阅读方式提出专业建议。张昱辰认为,这套译丛不应被视为单纯的学说导论,作者的目的不是用媒介来框定理论家的思想,而是从理论文本生新的媒介见解,因此,这套书的阅读可以激发学者的学术灵感。吴江推荐读者学习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思考方法,推动现象学理论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安婕推荐读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传播与中国rdquo译